文化部、教育部、人社部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果。
在2019至2020年度,武汉纺织大学分别举办了民间绣活(阳新布贴)传承人群培训班和研修班。两期培训都是与阳新县文旅局、阳新县文化馆合作以整建制模式在阳新本地组织实施,并且层次递进。同时,通过参与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参与和实施,在纺织非遗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创新设计、交流展示以及传承与传播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举办民间绣活(阳新布贴)培训班和研修班
1、2019年武汉纺织大学民间绣活(阳新布贴)传承人群培训班
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27日我校与阳新县文旅局、阳新县文化馆合作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民间绣活(阳新布贴)传承人群”培训班。此期培训班是我校第一次尝试以整建制形式承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也属于湖北省首次。培训班扎根保护地阳新,培训学员45名,遵照文化部“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聘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纺织大学、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专家、教授,以及来自阳新本地的专家、传承人为学员们授课。结合阳新地区民俗文化,开展了民间绣活的艺术审美探讨、制作技艺研究以及创新产品设计开发。学员们延续传统,团结合作,推陈出新,完成传统手工实践作品45件,开发设计创新布贴作品53件,其中婚庆主题作品12件,童趣主题作品18件,生活日用主题作品23件,顺利完成了本期培训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湖北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孙旭参加了结课仪式,对我校此次整建制培训予以了肯定。
2、2020年武汉纺织大学民间绣活(阳新布贴)传承人群研修班
2020年9月25日至10月24日民间绣活(阳新布贴)传承人群研修班由武汉纺织大学承办,阳新县文旅局协办,在湖北阳新县文化馆完成项目集中研修任务。此期研修班以“设计和技艺相结合、时尚与传统相融合”为培养理念,在2019年培训班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内容以创新设计和技艺实践为主,辅助以知识讲座、理论讲授、学术研究、集中讨论、参观调研等方式。由于疫情因素等影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国家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进行授课,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师团队分别从服装服饰、家居家纺、以及文创产品等不同产品形式进行设计辅导,帮助学员们开拓设计思维,开展以阳新布贴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开发。
项目培训为期一个月,招收学员24名,基本为阳新本地阳新布贴手工艺人和从业者。
产品创作上,进一步挖掘阳新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分别从服装、家居家纺、以及文创产品多种形式进行以阳新布贴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开发。通过此次研修培训,培养阳新布贴技艺与创新设计复合型人才,让阳新布贴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走进新时代生活。
因作品还需最终制作完成时间,结课仪式时间安排略有延后,暂定在11月中旬。
二、学员回访
2020年7月和8月分别回访了2017年湖北民间刺绣班学员、荆州民间刺绣传承人汪先珍和2018年土家族苗族民族服饰班学员、土家族服饰传承人何凤琴。了解她们通过研培学习后,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提高,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上所做的工作及进展,存在哪些问题和需要的帮助。
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与实施
在2018年研培计划民间挑花传承人群培训班基础上,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该项目实施旨在培养民间挑花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高端创新设计人才,提升传统民间挑花技艺持有者的产品研发能力,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转化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同时,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提供“传统工艺+设计力量”的创作实践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实现民间挑花的活态传承,推动民间挑花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发展。
项目实施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其中,集中授课30天,外出采风15天,创作与实践57天,创新作品设计交流与展示5天。通过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考察采风、艺术创作几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学,培训学员最终以完成创新设计作品形式考评结课,安排作品展览,并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进行评价和总结。
由于疫情影响,项目结项时间延后,最终学员优秀作品将于2020年底集结出版。
四、国家级人文社科平台立项建设
在2016年和2017年湖北民间刺绣和汉绣两期传承人群培训班基础上,我校成功申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汉绣)。平台建设周期为三年。汉绣传承基地将依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加强汉绣艺术和文化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交流,让汉绣艺术嵌入我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深度挖掘汉绣艺术的文化内涵,以汉绣工作坊“设计力量+传统技艺”的运作模式,提升汉绣艺术与文化的影响力,并建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传统纺织文化传承的示范点。
五、举办学术研讨会
1、“手纺手织、薪火相承”传统棉纺织技艺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学术研讨会
随着纺织工业化及技术进步,各种新型服装面料不断涌现,现代纺织品代替了手工织布,对传统手工纺织技艺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土布也难以融入现代的时尚生活。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棉麻纺织技艺和纺织文化,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和创新设计尝试。
2019年10月22日上午,武汉纺织大学在恭王府博物馆召开了“手纺手织、薪火相承”传统棉纺织技艺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棉麻纺织技艺传承人等各路专家多视角交流、与会专家围绕传统棉纺织技艺传承现状与困境、土布传承保护思路与对策、土布文创产品设计与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2、“纤理挑艺”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学术研讨会
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于2019年12月13日在武汉纺织大学非遗中心组织召开了“纤理挑艺——民间挑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望江挑花、黄梅挑花等民间挑花国家级传承人代表、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艺收藏家王等民间艺术家代表以及部分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代表。研讨会就此次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结项汇报作品,民间挑花如何与时尚生活融合,民间挑花未来的传承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六、组织和参加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1、2019年度“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
在2018年传统棉麻纺织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民间挑花培训班等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相关服饰作品“新织楚裳”参加北京恭王府“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
“新织楚裳”系列服饰以荆楚地域文化为背景,从湖北荆州博物馆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品文物中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元素,以楚国民间布衣到王侯贵族的衣饰变化为轴线,选取传统手纺手织土布为主体面料,以民间挑花做图案装饰,服装色彩由清新质朴的蓝、灰、白色系逐步过渡到浓重华丽的熟褐、赭石色系,再现楚地风韵。
本次展演的“新织楚裳”系列服饰融入了多项非遗技艺,服饰主体面料分别来自湖北枣阳粗布传统纺织技艺、鄂州华容传统棉纺织技艺,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河北威县传统棉纺织技艺、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织造类技艺,服饰图案来自湖北黄梅挑花,湖南苗族挑花,安徽望江挑花等传统刺绣类技艺。
2、2019年11月第三届非遗纺织大会
2019年11月3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纺联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中纺联新闻中心等部门联合承办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我校非遗中心团队结合大会主题设计了六套植物蓝染服饰作品,获得“首创杯”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文创纪念品创意奖,其植物蓝染服饰作品在会上展示亮相,受到了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和采访。
3、参加2020年9月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
2020年9月20日-22日,以“提振非遗消费 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在沈阳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工信部指导支持,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此次会议上中国纺联非遗办与武汉纺织大学非遗中心签订《推动纺织非遗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加速纺织非遗的发展,同时为未来纺织非遗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会议期间,主办方举办的“承古融今推陈出新”纺织非遗沈阳故宫展,我校受邀展出了以汉绣及缠花为题材的非遗文创系列作品。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缠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代表,且素有“立体刺绣”“线艺雕塑”之美誉,在我国仅鄂闽台三地有迹可循,此次作品以汉绣与缠花工艺携手创新,拓展汉绣及缠花可持续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我校展会现场摊位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新闻网、全球纺织网、中国纺织杂志社、以及多家自媒体新闻的报道,将汉绣及缠花推向全国的视野。
4、承办2019年第三届中国草木染大会
2019年4月13日—15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草木染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围绕草木染技术的进展、技术应用、监测方法、时尚设计、设备创新等内容,邀请草木染相关大专院校、生产企业、时尚机构、达人工作室等专家学者到会交流研讨,分享可持续发展经验,探索并实现以科学创新为指引的新绿色产业。
我校在大会上分享交流了非遗实践工作,并展出“爱蓝说”为主题的服饰秀,该服饰秀四十余套植物蓝染棉麻服饰,设计灵感来源于荆楚文化元素,运用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中的扎染与蓝印花布,结合花瑶族与苗族的挑花、拼布工艺设计而成,折射出现代服饰设计的新视角,并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七、非遗社团活动
1、开设非遗课堂“英山缠花”和“阳新布贴”体验课
纺大非遗社团在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五楼(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会议室)举办了“英山缠花”和“阳新布贴”两期非遗技艺体验课,同学们通过老师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在实践中感受传统纺织手工艺的魅力。
2、参加校际交流
2020年12月17日下午,纺大非遗社团受邀参加由华中科技大学港澳台同学会主办的华科大港澳台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华科大来自港澳台地区的20余位同学和纺大非遗社团的同学们共同分享了武汉抗疫的英雄记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香港影视中的侠义文化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纺大非遗社团的同学们精心挑选了荆楚纺织非遗部分代表作品,搭配学生设计作品,并由纺大服装表演专业的同学演绎,举办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小型非遗服饰秀。